谭老师讲诗经之一:出嫁前的少女不能忘了祖宗《采蘋》
2017-07-09 17:36:52
  • 0
  • 5
  • 18
  • 0
 




《诗经.国风.召南.采蘋》

原文:

于以⑴采蘋⑵?南涧之滨。于以采藻⑶?于彼行潦⑷。

于以盛之?维筐及筥⑸。于以湘⑹之?维锜及釜⑺。

于以奠⑻之?宗室牖⑼下。谁其尸⑽之?有齐⑾季女⑿。

白话转述:

哪儿可以采到蘋?

南边清涧溪水滨;

哪儿可以摘到藻?

去那沟渠和池沼。

蘋菜水藻用何装?

圆圆的篓子方方的筐;

蘋菜水藻以何煮?

三足鼎镬无脚釜。

鲜嫩祭品放何处?

敬奉宗庙在窗户。

今日谁人来主祭,

恭敬斋戒美少女。

解读:

这首诗作的主人公是谁呢?首先就有不同看法。一种观点认为是贵族家的女奴,歌唱的是他们为主人家采蘋以及摆放和烹煮祭品的劳动全过程。但是从另一角度,如果看重诗中所叙说的宗教礼仪的精神和内涵,那么第二种说法,认为此诗的主人公是待嫁的少女也有其道理。

全诗一咏三叹,一唱在何处采蘋摘藻,在溪涧的岸边;二唱采到的蘋菜水藻用何物盛装,盛之以筥,盛之以筐;三唱采蘋摘藻何用,原来是主人家的女儿要出嫁了,采来蘋菜和水藻作祭品祭祀宗庙。这首诗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的有三点。其一是周代人的风俗,祭祀祖宗的礼仪中,是用到从野外采摘的野菜作祭品的,原来祭品也是有素菜的,并不完全用肉类。当然根据诗中的唱咏,这菜蔬是煮熟之后再拿去祭祀祖宗的。从农业史看,中国在周代,蔬菜的种植种类还比较少,大概也就是韭、瓠、甜瓜、姜、筍、蒲等十数种。从野外采摘野菜食用还比较普遍。其二,贵族人家的少女出嫁之前,先要恭敬地斋戒,“有齐”中的“齐(齊)”字即斋(齋)的假借,指敬神之前净身戒荤,以示恭敬,然后到宗庙里告祭祖宗。诗歌中将要出嫁的少女叫季女,季是排行中最末位,孟仲季的季,此处指未出嫁的少女。据说诗中的这位少女真有其人,因为《左传.襄公二十八年》有记载:“济泽之阿,行潦之蘋藻,寘诸宗室,季蘭尸之,敬也。”其记载与诗经中的《采蘋》可以互为印证。可见这位出嫁前虔诚祭祀祖宗的少女名字叫“兰(蘭)”,我们姑且称她为阿兰。

第三点,是一个值得我们去了解的词语:尸。首先要说明。在繁体字里尸不是屍,这是两个字。尸原来就是指人的身体,后来专指在祭祀仪式上扮演死人的活人。为了把活人身体和死人身体相区别,又造出了屍字,代表的是死去的人的身体。古代祭祀时,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叫做尸。那么尸像一个卧倒状的人形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尸,神像也,象卧倒之形。”《礼仪.士虞礼》:“尸,主也。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,象心无所系,立尸而主意焉。又,男,男尸;女,女尸,必使异姓,不使贱者。”这段话用白话说就是,尸,是祭祀的对象(主角)。孝子祭祀祖先看不到亲人的形象,就好像心里空空的没有着落,设立尸就有了主意(用心有了方向和目标)。又说祭祀对象是男的,用男尸;祭祀对象是女的,用女尸,一定要用异姓的人扮演尸,不能让身份低贱的人来扮演尸。周之后慢慢不用尸了,就改专用神主,“示”的古老写法就是个神主牌和祭台的形状。

本诗中有一句:谁其尸之,有齐季女。其中的尸却又是用了它的引申义,即执掌、主持的意思。在后来,尸字又引申出“在其位而无所作为”的义项,如“尸位素餐”一词就是取这个意思。



词语解释:

⑴于以——于何,在哪里。

⑵蘋——蘋,水生植物,可食用。

⑶藻——水藻,可食用。

⑷行潦——潦,音lǎo,行潦,水沟中的流水。

⑸筐、筥-竹编的盛物之器,筐方筥(jǔ)圆。

⑹湘——煮也。

⑺锜及釜——锜(qí)三足的釜,釜,无脚镬也。

⑻奠——放置祭品。

⑼牖——yǒu音,窗户,

⑽尸——原指祭祀中扮演被祭祀者的活人,诗中是引申意义,尸,主也,主持祭祀的意思。

⑾有齐——有,语助词;齐,斋也,古人祭祀前沐浴净身不吃荤腥(葱蒜肉类),表示对神灵的恭敬。

⑿季女——见正文解释。

语言文化传承关键词:

尸位素餐——语出《汉书·朱云传》:“今朝廷大臣,上不能匡主,下亡以益民,皆尸位素餐。”比喻作官的人,像古代扮演死人的角色——尸,只需坐在相应的位置代替神灵接受拜祭而不用做任何事情。而为官做事的人要是学了尸占着个位置不干事,那么就叫着无所作为白吃饭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欢迎关注朗废明见公众号,和谭老师一起读《诗经》!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